close
尋訪上海“中國特色小鎮”

原標題:尋訪上海“中國特色小鎮”③| 曲水引流觴角裡文韻長

九峰山北麓,淀山湖之濱,青浦區朱傢角鎮形如一把古折扇,展於湖光山色之中。

河網密佈,小橋流水,朱傢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譽。既在風貌,亦在內涵,一座是繪畫、雕塑、歌劇的藝術之都,一座是古建、曲樂、詩書的文化名鎮。

曲水流觴,水聲、樂聲隨風入耳,書香、古香沁人心脾。2016年,朱傢角獲評首批“中國特色小鎮”,探索“文創+基金”,為千年古鎮增添時代活力。



圖說:朱傢角雪景。張龍攝

靜電機建+時尚

乘坐軌交17號線直達古鎮,再登上龍船“角裡17號”徜徉水鄉,這個春節,朱傢角格外熱鬧。槳櫓輕搖,碧波蕩漾,潺潺的水聲在耳畔回響,置身“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遊”的江南美景。



圖說:朱傢角放生橋。陶磊、王凱攝

“潮聲喧走馬,平分珠浦浪千重;帆影逐歸鴻,鎖住玉山雲一片。”一幅橋楹,訴說長虹臥波的氣勢,始建於公元1571年,朱傢角放生橋是上海地區現存最早、最大的五孔聯拱石橋。

而朱傢角的歷史,則可追溯至台中註冊商標1700多年前,三國時期就有村落,宋元時形成集市,明萬歷年間建鎮,名為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裡小志》,將珠裡定為鎮名,俗稱角裡。“今珠裡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傢,北接昆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

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粉墻黛瓦、飛簷翹角的建築依水而立,在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第一街——北大街,窄巷曲徑通幽,石板逶迤連綿,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重現“長街三裡,店鋪千傢”的勝景。

行過放生橋,卻是另一番景致。現代雕塑和塗鴉墻繪讓人眼前一亮,構築“沒有圍墻的藝術館”;星巴克咖啡館和巧克巧蔻等傍水而居,為水鄉增添“國際范兒”。

這便是朱傢角的鎮中鎮——尚都裡。邀請國際頂尖建築設計師登琨艷、張永和、柳亦春及馬清運聯袂創作,延續古鎮的文脈,營造當代的江南,也是首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實踐案例展區。

“商業建築既保留江南特色,又引入當代元素,形成瞭新建築群落,原汁原味的古鎮配以新潮新趣的商業設施,別有一番風味。”尚都裡文化交流中心企劃總監葉文剛說。

一邊是古韻悠然的江南水鄉,一邊是摩登現代的時尚街區,紮肉的香、昆曲的雅,混合咖啡館的情調、巧克力的濃鬱,交錯出中西相融、古樸與現代交相輝映的美感。

小鎮+音樂

“園林就是樂器。流水為琴弦,山石為打擊,花鳥蟲草為合唱,風吹草動是交響。”在朱傢角最大的園林建築課植園,音樂傢譚盾、“昆曲王子”張軍和舞蹈傢黃豆豆聯袂打造實景園林版昆曲《牡丹亭》,將杜麗娘“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吟唱,從夢境變為現實。



圖說:朱傢角夜色迷人。陶磊、王凱攝

在朱傢角,既有古典戲曲的復興,也有現代音樂的創新。經過改造的古宅“水樂堂”,與名寺古剎圓津禪院隔水相望,每當實景水樂《天堂頂的一滴水》開演,一滴水從屋頂洞口迸出,近與水鑼、水音琴等水樂碰撞,遠與對岸僧人的誦經聲和鳴。

近年,朱傢角探索“小鎮+音樂”模式。以園林實景為載體,以水鄉音樂節為平臺,為古鎮增添“風聲水曲,角裡饗宴”的意韻,營造“珠溪水畔風色異,一詞一曲入夢來”的意境。

是小眾的雅趣,也是大眾的狂歡。每年9月,朱傢角水鄉音樂節點燃小鎮熱情,作為全國首個以水鄉空間為舞臺的音樂節,已走過十年。歌者登上手搖木船,演繹浪漫的河道巡遊,遊人臨河凝望傾聽,迎來全感官的水上盛宴。

水鄉音樂節也被譽為“創作人的節日”,每年吸引數百位音樂人造訪,以色列手碟達人、印度西塔琴大師、日本北海道少數民族歌手,與中國音樂詩人、民族樂手碰撞火花,涵蓋瞭民謠、搖滾、爵士、電音等不同風格,混搭風格呈現多元魅力。

“黃梅上岸望爺娘,閑七八月養後生。哥是秧苗妹是泥,角裡人傢土裡長”,朱傢角人自編自演的原創田山歌音樂劇《角裡人傢》,則登上朱傢角影劇院舞臺,120餘位居民手持農具,將國傢級非遺項目田山歌與舶來品音樂劇相結合,“土調”加“洋腔”,為民間藝術註入全新活力。

古建築成為新音樂的舞臺,現代建築成為傳統音樂的展廳,“流動的建築”和“凝固的音樂”在古鎮朱傢角締結奇緣。

文創+基金

一杯阿婆茶、兩棵咸菜莧、三根蘿卜幹、四個蜜棗青,“阿婆茶”是淀山湖畔的民間茶俗。朱傢角東井街,一座明清老宅“阿婆茶樓”。上下兩層,三面環水,看似尋常,卻頗具傳奇色彩,原來這裡曾是解放上海的作戰指揮部。1993年新春,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部長的遲浩田將軍故地重遊,欣然題詞:“古鎮展新姿,振興朱傢角”。

而今,“阿婆茶樓”增添文化內涵,上海翰林匾額博物館藏身其中。既有明代百歲翁陳繼思的“業世其傢”,也有清朝乾隆帝師朱軾的“寵錫緋魚”……茶樓內44方木制匾額,記錄著各代的榮耀,拾取瞭傳統文化的遺珍。臨窗一坐,杯杯清茶,碟碟茶點,東望放生橋,中看漕港河,西觀圓津禪院,清代翰林匾額和阿婆香茗茶點,與水鄉美景相映成趣。

結合5A景區創建,朱傢角佈局“文創+基金”特色產業,重點推進工業廠房轉型、古鎮區業態調整、老鎮區景點拓展、大師級工作室擴容等。

景區口,朱傢角人文藝術館,以油畫、雕塑等作品展覽為主,輔以人文展示和文化交流;西井街,全華水彩藝術館臨河而立,是全國目前唯一專業收藏與展示當代水彩畫經典作品的場所,院外河道縱橫,園內花草繁盛,水鄉和水彩在這裡交融。北大街,上海手工藝朱傢角展示館……藝術場所形式多樣,包羅萬象。

擁有田山歌、搖快船、船拳、醬園技藝制作、淀山湖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21個非遺基地、91個文物點,朱傢角鎮被評為“上海市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弘揚傳統文化。

“圍繞打造上海文創產業特色區與集聚區的目標,著力吸引高新、高質、高端文創要素集聚。”朱傢角鎮黨委書記高健坦言,“文創+基金”為特色小鎮註入動力能量,加快推動文旅、商旅、體旅融合發展,提升古鎮的知名度與美譽度,讓文化與資本在小鎮裡發生奇妙的化學變化,給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預留瞭無限的發展空間。

閱讀+鄉愁

文脈悠長,朱傢角千年底蘊孕育文人雅士,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學者王昶以工詩善文獲譽“文壇宗匠”,小說傢陸士諤以天馬行空的預言開啟“百年世博夢”,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夏瑞芳被稱為“中國近現代民族出版第一人”……



圖說:薄荷香文苑書香氣十足。陶磊、王凱攝

書香悠遠,《漕聲》《珠溪》《薛浪》《驪珠》,古鎮誕生瞭20多種本土報刊;上世紀90年代,朱傢角全鎮民間藏書就超過10萬冊,是鎮圖書館藏書的10倍,超過青浦21個鄉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獲評“中國民間藏書之鄉”。

而今,朱傢角正打造“閱讀小鎮”。“‘角裡’有多種含義,一是本地人對朱傢角的稱呼,二指書店的三角形狀,三指人們的心底總會為閱讀留下一個角落。”葉文剛說。

放生橋畔,20餘平方米的三角形建築名喚“角裡書房”,與傳統書店迥異,這裡“隻賣一本書”。去年4月開業,全店擺放著的是熱播劇《人民的名義》同名小說,4天共賣出273本。

“一本書”不過癮,可以前往百米之外的三聯書店,不僅是上海三聯的首傢實體書店,還是國內首個提供圖書定制、按需印刷的體驗空間,定位“旅行者的書房”;放生橋北岸,則在打造全國書店主題區,遴選全國大社、名社年度重點圖書和新書集中展示,並推出閱讀主題客棧“尚書房”;而在每月第三周的周末,水岸圖書市集“擺攤”,更是一道別致的文化風景。

書店、書房、書市良性互動,互相引流,用不同方式推廣書籍、推廣閱讀。

書香縈繞古鎮景區,也飄至鄉村院落。朱傢角鎮林傢村的薄荷香文苑,面向稻田,一扇籬笆門掩映滿園春色,被稱為申城“最美農傢書屋”。百平方米的空間,藏有1萬餘冊書籍,田園風情邂逅書味墨香,散發著濃鬱的鄉情和鄉愁。

小鎮名片

青浦區朱傢角鎮,地處蘇浙滬交通要樞,東靠虹橋國際機場,北連昆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淀山湖下遊、黃金水道漕港河穿鎮而過。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裡,下轄28個村和11個居委會。

據考證,朱傢角是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就有村落,宋元時名為朱傢村,明萬歷年間建鎮,名為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後,俗稱珠裡、角裡、朱傢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讓朱傢角歷來商賈雲集,曾以標佈業著稱,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

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淀山為浙西天目餘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可賞“淀峰晚照”一景可賞,一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裡,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傢角境區,面積達11個杭州西湖,乘艇遊湖心曠神怡。

人文景觀則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等名勝古跡。古鎮區開發開放課植園、城隍廟、園津禪院、放生橋、北大街、大清郵局、朱傢角人文藝術館、延藝堂等20多個景點。

朱傢角鎮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國傢級生態鎮、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榮譽稱號。旅遊資源豐富,東方綠舟、上海水上體育中心、“尋夢園”香草基地等也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原標題:尋訪上海“中國特色小鎮”③| 曲水引流觴角裡文韻長

九峰山北麓,淀山湖之濱,青浦區朱傢角鎮形如一把古折扇,展於湖光山色之中。

河網密佈,小橋流水,朱傢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譽。既在風貌,亦在內涵,一座是繪畫、雕塑、歌劇的藝術之都,一座是古建、曲樂、詩書的文化名鎮。

曲水流觴,水聲、樂聲隨風入耳,書香、古香沁人心脾。2016年,朱傢角獲評首批“中國特色小鎮”,探索“文創+基金”,為千年古鎮增添時代活力。



圖說:朱傢角雪景。張龍攝

古建+時尚

乘坐軌交17號線直達古鎮,再登上龍船“角裡17號”徜徉水鄉,這個春節,朱傢角格外熱鬧。槳櫓輕搖,碧波蕩漾,潺潺的水聲在耳畔回響,置身“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遊”的江南美景。

台灣電動床工廠

圖說:朱傢角放生橋。陶磊、王凱攝

“潮聲喧走馬,平分珠浦浪千重;帆影逐歸鴻,鎖住玉山雲一片。”一幅橋楹,訴說長虹臥波的氣勢,始建於公元1571年,朱傢角放生橋是上海地區現存最早、最大的五孔聯拱石橋。

而朱傢角的歷史,則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三國時期就有村落,宋元時形成集市,明萬歷年間建鎮,名為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裡小志》,靜電機安裝將珠裡定為鎮名,俗稱角裡。“今珠裡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傢,北接昆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

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粉墻黛瓦、飛簷翹角的建築依水而立,在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第一街——北大街,窄巷曲徑通幽,石板逶迤連綿,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重現“長街三裡,店鋪千傢”的勝景。

行過放生橋,卻是另一番景致。現代雕塑和塗鴉墻繪讓人眼前一亮,構築“沒有圍墻的藝術館”;星巴克咖啡館和巧克巧蔻等傍水而居,為水鄉增添“國際范兒”。

這便是朱傢角的鎮中鎮——尚都裡。邀請國際頂尖建築設計師登琨艷、張永和、柳亦春及馬清運聯袂創作,延續古鎮的文脈,營造當代的江南,也是首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實踐案例展區。

“商業建築既保留江南特色,又引入當代元素,形成瞭新建築群落,原汁原味的古鎮配以新潮新趣的商業設施,別有一番風味。”尚都裡文化交流中心企劃總監葉文剛說。

一邊是古韻悠然的江南水鄉,一邊是摩登現代的時尚街區,紮肉的香、昆曲的雅,混合咖啡館的情調、巧克力的濃鬱,交錯出中西相融、古樸與現代交相輝映的美感。

小鎮+音樂

“園林就是樂器。流水為琴弦,山石為打擊,花鳥蟲草為合唱,風吹草動是交響。”在朱傢角最大的園林建築課植園,音樂傢譚盾、“昆曲王子”張軍和舞蹈傢黃豆豆聯袂打造實景園林版昆曲《牡丹亭》,將杜麗娘“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吟唱,從夢境變為現實。



圖說:朱傢角夜色迷人。陶磊、王凱攝

在朱傢角,既有古典戲曲的復興,也有現代音樂的創新。經過改造的古宅“水樂堂”,與名寺古剎圓津禪院隔水相望,每當實景水樂《天堂頂的一滴水》開演,一滴水從屋頂洞口迸出,近與水鑼、水音琴等水樂碰撞,遠與對岸僧人的誦經聲和鳴。

近年,朱傢角探索“小鎮+音樂”模式。以園林實景為載體,以水鄉音樂節為平臺,為古鎮增添“風聲水曲,角裡饗宴”的意韻,營造“珠溪水畔風色異,一詞一曲入夢來”的意境。

是小眾的雅趣,也是大眾的狂歡。每年9月,朱傢角水鄉音樂節點燃小鎮熱情,作為全國首個以水鄉空間為舞臺的音樂節,已走過十年。歌者登上手搖木船,演繹浪漫的河道巡遊,遊人臨河凝望傾聽,迎來全感官的水上盛宴。

水鄉音樂節也被譽為“創作人的節日”,每年吸引數百位音樂人造訪,以色列手碟達人、印度西塔琴大師、日本北海道少數民族歌手,與中國音樂詩人、民族樂手碰撞火花,涵蓋瞭民謠、搖滾、爵士、電音等不同風格,混搭風格呈現多元魅力。

“黃梅上岸望爺娘,閑七八月養後生。哥是秧苗妹是泥,角裡人傢土裡長”,朱傢角人自編自演的原創田山歌音樂劇《角裡人傢》,則登上朱傢角影劇院舞臺,120餘位居民手持農具,將國傢級非遺項目田山歌與舶來品音樂劇相結合,“土調”加“洋腔”,為民間藝術註入全新活力。

古建築成為新音樂的舞臺,現代建築成為傳統音樂的展廳,“流動的建築”和“凝固的音樂”在古鎮朱傢角締結奇緣。

文創+基金

一杯阿婆茶、兩棵咸菜莧、三根蘿卜幹、四個蜜棗青,“阿婆茶”是淀山湖畔的民間茶俗。朱傢角東井街,一座明清老宅“阿婆茶樓”。上下兩層,三面環水,看似尋常,卻頗具傳奇色彩,原來這裡曾是解放上海的作戰指揮部。1993年新春,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部長的遲浩田將軍故地重遊,欣然題詞:“古鎮展新姿,振興朱傢角”。

而今,“阿婆茶樓”增添文化內涵,上海翰林匾額博物館藏身其中。既有明代百歲翁陳繼思的“業世其傢”,也有清朝乾隆帝師朱軾的“寵錫緋魚”……茶樓內44方木制匾額,記錄著各代的榮耀,拾取瞭傳統文化的遺珍。臨窗一坐,杯杯清茶,碟碟茶點,東望放生橋,中看漕港河,西觀圓津禪院,清代翰林匾額和阿婆香茗茶點,與水鄉美景相映成趣。

結合5A景區創建,朱傢角佈局“文創+基金”特色產業,重點推進工業廠房轉型、古鎮區業態調整、老鎮區景點拓展、大師級工作室擴容等。

景區口,朱傢角人文藝術館,以油畫、大陸商標申請雕塑等作品展覽為主,輔以人文展示和文化交流;西井街,全華水彩藝術館臨河而立,是全國目前唯一專業收藏與展示當代水彩畫經典作品的場所,院外河道縱橫,園內花草繁盛,水鄉和水彩在這裡交融。北大街,上海手工藝朱傢角展示館……藝術場所形式多樣,包羅萬象。

擁有田山歌、搖快船、船拳、醬園技藝制作、淀山湖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21個非遺基地、91個文物點,朱傢角鎮被評為“上海市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弘揚傳統文化。

“圍繞打造上海文創產業特色區與集聚區的目標,著力吸引高新、高質、高端文創要素集聚。”朱傢角鎮黨委書記高健坦言,“文創+基金”為特色小鎮註入動力能量,加快推動文旅、商旅、體旅融合發展,提升古鎮的知名度與美譽度,讓文化與資本在小鎮裡發生奇妙的化學變化,給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預留瞭無限的發展空間。

閱讀+鄉愁

文脈悠長,朱傢角千年底蘊孕育文人雅士,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學者王昶以工詩善文獲譽“文壇宗匠”,小說傢陸士諤以天馬行空的預言開啟“百年世博夢”,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夏瑞芳被稱為“中國近現代民族出版第一人”……



圖說:薄荷香文苑書香氣十足。陶磊、王凱攝

書香悠遠,《漕聲》《珠溪》《薛浪》《驪珠》,古鎮誕生瞭20多種本土報刊;上世紀90年代,朱傢角全鎮民間藏書就超過10萬冊,是鎮圖書館藏書的10倍,超過青浦21個鄉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獲評“中國民間藏書之鄉”。

而今,朱傢角正打造“閱讀小鎮”。“‘角裡’有多種含義,一是本地人對朱傢角的稱呼,二指書店的三角形狀,三指人們的心底總會為閱讀留下一個角落。”葉文剛說。

放生橋畔,20餘平方米的三角形建築名喚“角裡書房”,與傳統書店迥異,這裡“隻賣一本書”。去年4月開業,全店擺放著的是熱播劇《人民的名義》同名小說,4天共賣出273本。

“一本書”不過癮,可以前往百米之外的三聯書店,不僅是上海三聯的首傢實體書店,還是國內首個提供圖書定制、按需印刷的體驗空間,定位“旅行者的書房”;放生橋北岸,則在打造全國書店主題區,遴選全國大社、名社年度重點圖書和新書集中展示,並推出閱讀主題客棧“尚書房”;而在每月第三周的周末,水岸圖書市集“擺攤”,更是一道別致的文化風景。

書店、書房、書市良性互動,互相引流,用不同方式推廣書籍、推廣閱讀。

書香縈繞古鎮景區,也飄至鄉村院落。朱傢角鎮林傢村的薄荷香文苑,面向稻田,一扇籬笆門掩映滿園春色,被稱為申城“最美農傢書屋”。百平方米的空間,藏有1萬餘冊書籍,田園風情邂逅書味墨香,散發著濃鬱的鄉情和鄉愁。

小鎮名片

青浦區朱傢角鎮,地處蘇浙滬交通要樞,東靠虹橋國際機場,北連昆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淀山湖下遊、黃金水道漕港河穿鎮而過。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裡,下轄28個村和11個居委會。

據考證,朱傢角是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就有村落,宋元時名為朱傢村,明萬歷年間建鎮,名為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後,俗稱珠裡、角裡、朱傢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讓朱傢角歷來商賈雲集,曾以標佈業著稱,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

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淀山為浙西天目餘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可賞“淀峰晚照”一景可賞,一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裡,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傢角境區,面積達11個杭州西湖,乘艇遊湖心曠神怡。

人文景觀則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等名勝古跡。古鎮區開發開放課植園、城隍廟、園津禪院、放生橋、北大街、大清郵局、朱傢角人文藝術館、延藝堂等20多個景點。

朱傢角鎮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國傢級生態鎮、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榮譽稱號。旅遊資源豐富,東方綠舟、上海水上體育中心、“尋夢園”香草基地等也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v846q0y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