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焱看美國】當美國選擇商標註冊費用與中國對立

原標題:【金焱看美國】當美國選擇與中國對立



《財經》特派記者 金焱/文 發自華盛頓

蘇琦/編輯

記者都想做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者。但當某個歷史節點真的到來時,至少對我來說,第一感覺像是一個浪頭披頭蓋臉的打來,信息太密集,指向太豐富,想旁觀者清基本上很奢侈。這一次特朗普引發的中美貿易大戰就是如此。

生活在美國,經歷瞭幾次中美低潮期。第一次是2014年春夏台中商標註冊之交,中美人權方面的指責,軍事口角的升級,網絡間諜活動沖突的加劇,使華盛頓對中國的對沖加重。那次幾乎是惟一的一次,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傢們敦促我,是時候該有篇文章瞭。

不知道是太懂中國,還是太懂中國媒體,他們接受采訪時,批評的矛頭一致指向奧巴馬的領導力缺失,從而使非理性因素占瞭上風,導致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他們或急或惱,讓我感覺這是一群想促成中美合作的人,他們的日子很難過。

一年之後,對中美關系的抱怨主要來自美國商界。美商務部前高官在一個咖啡店裡見我時,美國商界對中國有民族主義色彩的政府幹預已經是怨聲載道瞭。盡管他壓低瞭聲音,但在店面不大、午後倦怠的咖啡館,我感覺所有的人都在聽他講中國貿易和投資環境的改變,強調民族主義如何使政策復雜、讓人失望。

這些負面情緒一直積累到特朗普上臺。當特朗普推出他的王牌策略“美國優先”,並把焦點對準貿易,把靶心瞄準中國時,不但美國商界和企業界這些中美關系的調和者也跟著一起嘟嘟囔囔,負責處理中國在美投資的機構CFIUS也表現得激烈而有對抗性;就連互相拆臺的美國兩黨政客們也發現,在貿易上施壓中國能讓他們達成一致。

2014年時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傢們擔心,美中關系惡化將轉為遏制政策。4年後的2018年3月,話題已變成中美貿易戰是肯定的,關鍵是量級有多大的問題。

特朗普顯然是狠下心來。也別總說特朗普有勇無謀,也許他的不管不顧就是一種策略,也許他孩子氣地撕破臉,在經貿領域另立山頭,大棒一揮就把世界分成“守規矩”和“不守規矩”的二個陣營,也許就是一種策略。

特朗普拉下臉來對進口鋼鋁征收“最嚴厲關稅”,引發各國的焦慮和吐槽。在接下來的那幾周各國的拜謁者穿梭於華盛頓,強調和美國是盟友加朋友,特朗普想對付中國就集中火力,別搭上他們。當特朗普要與中國為敵的風聲散出來後,美國企業和利益攸關者走馬燈似的前來遊說,這種熱鬧也許滿足瞭特朗普“美國優先”、更準確地說“特朗普優先”的心理。

特朗普對中國施壓可能是短視,但他的強硬路線制造瞭大量的喧囂,喧囂之外,特朗普傳遞瞭他對中國多年的空頭承諾無法再忍的情緒,但不管特朗普願意不願意,中國在世界上的作用是這樣舉足輕重,其重要性幾乎每天都在增長。

現在,中美官方的經濟對話停滯瞭。生活在美國,沒有面臨經濟版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步步逼近的緊張,倒更像生活在傢長打冷戰的傢裡。冷戰帶來瞭一些微妙的變化,平添瞭一些焦慮,或多或少也在被動承受雙方消極情緒帶來的一系列破壞性反應,更多的還是未知。



(美國人的憤怒,對社會變化的恐懼,使他們對全球化產生瞭某種抵觸情緒 圖:金焱)

此“歧視”非彼“歧視”

周末,HBO在播其新出品的電視劇《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由於劇情過於接地氣,我一度搞不懂是在看紀錄片還是電視劇:雖然它試圖通過一個傢庭展現美國多元文化理念的沖突,但故事的矛盾沖突過於傢常裡短,搞得敘事展開的節奏相當緩慢。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4歲的小女孩告訴她的黑人媽媽,小朋友說她是屎(poopy),因為她的皮膚是棕色的。正糾纏於黑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黑人媽媽就去找白人小朋友的媽媽理論。

童言無忌在美國是否行得通我不太知道,但一個電視劇要鋪陳這麼多的場景去展現種族問題讓我有些震驚。

在我能熟練掌握的所有英文單詞中,最讓我覺得奧妙無窮的單詞是:“歧視”台中抽水肥 (discrimination)。來美國前,我聽過好多事例講美國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有多麼上綱上線。真的到瞭美國,才發現“歧視”的定義遠遠超過我的想象。

一次我和美國女友們閑聊,我說有個朋友剛從中國來看我,他說我“好像胖瞭”。美國女友們頓時花容失色,仿佛我這個朋友說的不是“好像胖瞭”,而是“你怎麼胖得和豬一樣”;對她們來講,這是對“胖子的歧視”。

一次,一幫人討論一對男同性戀,我們各自說瞭對這對眷侶的看法。其中一個人說,“我不喜歡他們畫瞭濃妝、四處秀恩愛”,旁邊立刻有人糾正他說,“你這是性取向歧視,為什麼男女秀恩愛就可以?”甚至我被告之,不可以像中國人一樣,對一傢人的像貌進行排序,說“她是傢裡孩子中長得最好看的”,這是“相貌歧視”。

所以,當電視劇中白人小朋友的媽說,“我們不應該教孩子把人分成黑人、白人時”,我忽然意識到,經歷瞭長時間的社會發展後,美國如今在經歷一場認知上的逆襲,整個社會從價值觀的分裂到想法的分裂,到對事實真相的評判都出現瞭大回轉,甚至類似於“歧視”這樣的社會共識也要重新來過瞭。

在特朗普時代,歧視肯定是增加瞭,而不是減少瞭。

特朗普3月22日對中國開出罰單後,在美國一個金融圈的市場評論中,我看到置頂的貼子這樣寫道:中國經濟憑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超所有人預期的速度追趕美國?美國的經濟實力為什麼要被中國比下去?在高速鐵路、部分大型工程機械、互聯網支付、網商零售等領域,為什麼中國從追趕變成和美國比肩、甚至跑到美國人前面?這難道不是靠盜竊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才獲得的嗎?

這樣的結論掛在美國上到特朗普,下到農場農民的嘴上,也讓他們急切地推行一些不合理而有害的禁令。與以往不同的是,特朗普凡事喜歡上綱上線到“國傢安全”的高度。去年底,特朗普在他上任後發表的首份國傢安全戰略報告中明確提及,美國的經濟安全就是國傢安全,為防止盜竊知識產權,將通過收緊簽證的方式,限制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和俄羅斯人來美學習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理工科專業。

美國的STEM領域中有大量的中國留學生,有的理工類學院中國留學生比例達到90%。在美國全國電氣工程專業研究生中81%和計算機科學專業的研究生中有79%是國際學生,中國留學生又占瞭相當的比例。

今年2月,FBI局長在國會聽證會上稱,在美國幾乎“所有領域”學習和工作的“華人教授、科研人員、學生”都可被視之為“非傳統的情報收集人員”,他們有可能秘密地在為中國政府收集情報。他認為在美華人學生和學者是美國國傢安全的威脅,需要美國全社會關註應對。

一個馬裡蘭州的律師朋友曾是著名的大法官,我們在街頭偶遇寒暄後,他俯身在我的耳邊說,“我以前不會相信針對中國人的歧視行為,但我現在接手的官司,涉及到的中國科學傢都被起訴瞭,而美國科學傢全部沒事。這是什麼?是歧視。”

當華人整體被劃到“非傳統的情報收集人員”中,就會發生美國天普大學的美籍華裔科學傢郗小星被逮捕,指控其涉嫌犯下包括將美國機密敏感國防科技輸送給中國企業在內的四項重罪,後來又撤銷全部指控的案例;也會發生美籍華裔科學傢,美國國傢氣象局的水文專傢陳霞芬在俄亥俄州的辦公室被FBI逮捕的案例,說她是中國政府的“間諜”,將敏感的水文信息資料非法發送給中國官員。幾個月後,由於沒有發現確鑿證據,她的指控也被撤銷。

還有香港大學新興技術研究所所長,前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中國著名機器人專傢席寧在美被指涉嫌詐騙罪被捕,美國國傢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大西洋海洋學和氣象實驗室(AOML)前華裔科學傢王春在因為接受中國薪金而被判刑。

對大多數STEM領域的中國留學生而言,他們和我談到美國針對他們的監控政策時,用“check”來表示,後來我才明白被check是指對國際學生的F1簽證和H1B工作簽證的審核,比如增加瞭對中國大陸學生進行隨機的電話調查等。

中國留學生倒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他們解釋說,這種限制也是時緊時松,隻不過他們因此日子過得要麻煩一點;對H1B簽證的抽簽政策,一直以來留學生群體中就有不確定的情緒,每年申請H1B的學生也隻有10-30%的中簽率,現在不過是恐慌情緒加重而已。



(愛子心切而不怕燒錢的中靜電機國父母送子女赴美留學,中國學生則聚團打造校園“唐人街” 圖:金焱)

別動中國留學生這個提款機

我曾經去哈佛大學上過一堂和中國有關的課。環顧四周,40多個學生中隻有3個其他國傢的人。我旁邊的美國女孩說,選修這堂課基本上就是,大傢突然被一個中文笑話笑倒,她則不明所以,無比尷尬。據說這還不是最極端的,在紐約大學公共關系專業的課上,全班隻有一個來自某小國的學生,其餘全是中國人。班上一女學生求助寫換專業的英文信,她人在美國卻因一個美國人也不認識而讓中國人幫忙。

非營利機構國際教育學院(IIE)2017年8月發佈的報告顯示,在美國高中招收的每5名國際學生中,約有2名來自中國,2013至2016年期間來自中國的學生總數增加瞭48%。全球化智庫與西南財經大學、社會科學院聯合發佈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7)》指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生數量連續保持全球第一。

中國向美國輸出的留學生比任何國傢都多,不僅在課堂上一目瞭然,在數據中也是如此。2016—2017學年,中國學生占美國110萬國際學生的三分之一。CGS去年秋季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占美國研究生國際學生數量的38%,占博士國際學生數量的33%。網名吳小小的男孩在費城讀大四,他告訴我,他高中在“打個排球都能打進中南海”的161中上學,現在他同年級的學生中有一半已經出國讀研。

中國留學生真是美國最方便的提款機。

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次坐美聯航直飛北京的航班回國,排隊辦登機手續時,前面的一對夫婦沮喪地說,他們腿不好,希望花錢買前排座位,但座位很久前就賣完瞭。我知道很多有錢的美國人很少單獨花幾百美元去買前排座位,這對夫婦的話激起瞭我的好奇。登機後我才意識到,那些額外付錢買空間的乘客都是中國的學生,那情景對沒見過世面的我來說真有些震撼。

對我的大驚小怪,中國留學生不禁莞爾。他們舉例說,哥倫比亞大學數據科學碩士項目一年多學費要8萬美元,這個常春藤學校、加專業強、地點好的項目吸引瞭很多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國際留學生中的大多數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沒有獎學金或者其他學費資助,因些去瞭學費,生活費加一些額外的費用,哥大這個項目一年下來要100萬人民幣左右。

100萬人民幣據說在富二代身上那肯定是打不住的,比富二代差的一年要40萬左右人民幣,最節儉的算是勤工儉學又在公立大學讀書的中國學生,他們一年也要20萬左右人民幣。

國際學生顯然是美國學校的搖錢樹。數據顯示,外國學生向美國貢獻瞭394億美元的學費。相比之下,美國赴海外的學生僅花費76億美元學費。因些,當特朗普打算限制中國公民赴美簽證數量,包括留學生簽證和工作簽證的消息一流出,美國人就急瞭,這意味著特朗普在威脅美國教育產業的貿易順差,這可是320億美元的大數。去年留學生給美國經濟帶來瞭369億美元的貢獻,其中中國留學生帶來瞭120億美元。

佈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約翰·桑頓中國中心和全球經濟發展項目資深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趕緊出來安撫,他對我說,限制中國的學生簽證不過是美國討價還價的策略而已,以此對北京進行政治施壓從而讓中國改變貿易行為。但這可不是什麼好點子,它會對美國造成傷害。教育是一種出口,外國學生促成瞭美國大學的卓越和輝煌。

印地安那州聖瑪麗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吳一迪也是同樣的反應,她說,這個餿主意不僅影響中國留學生,也會影響美國的大學,因為很多美國大學,從州立大學到私立文、理學院都依靠外國學生,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學生,從學費的經濟支持到各種學術貢獻。美國大學最終將是這個餿主意的最大受害者。

最終,特朗普沒動中國留學生這個提款機。吳一迪則耐人尋味地說,即便特朗普對中國留學生下狠手,簽證問題也不會抑制他們來美國學習的熱情,中國留學生選擇到美國是大勢所趨。

金焱看美國

金焱,財經雜志特派美國記者。

行走並觀察美國,傾聽不同的聲音與多元的表達,

解讀新聞硬事實背後的觀念之爭與利益台中註冊商標沖突。

更新時間:周六/日(兩周一期)

更新地址:「財經雜志」公眾號、「財經」APP

責編 | 蘇月 yuesu@caijing.com.cn

◤本文為《財經》雜志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閱讀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v846q0y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